close

蘭花.女人.夢中馬-----三位具拉美風表現主義色彩的巴拿馬傑出畫家

撰文:台灣藝術大學曾長生(Pedro Tseng)老師

從東亞與中美洲的有趣比較談起
台灣過去的藝術文化交流活動,不是自我膨脹的大中華帝國心態、就是邊陲地區的朝聖取經,較缺少客觀對等的共同話語。不過近年來似乎已有稍許的明顯改變,而有區域化與多元化的傾向,像稍早在北美館所舉行的「東亞油畫的誕生與開展」與最近的「中美洲當代視覺藝術展」,均稱得上是難得的藝術遇合與交流。

猶記得筆者在八年前,第一次在臺北觀賞「中美洲五國當代藝術展」所發表的如下評介:『中美洲五國當代藝術展,是一次水準整齊而令人感到沒有壓迫感的「異國情調」藝術展,這批中美洲藝術家,均能以專業的水準與豐富的自我意識,尋找到屬於他們自己時空的創作途徑,雖然他們大多數均接受過西方現代藝術教育的洗禮,作品卻沒有西方中心論的霸氣,也沒有殖民主義者遺留下來的「原始主義」(primitivism )框架,反而能忠實自然地反映出邊緣地區的心靈世界與地區風格,予觀者一種平實又親切的感覺。』

反觀台灣的藝術在國際霸權意識形態的支配下,出現了不少以西方社會結構思辯方式為依歸的現代化藝術。今天藝術世界在國際殖民主義思想崩潰後,各族群文化已無高低優劣之分別,在多元化的後現代時期,藝術創作是民主的、各式各樣的表達方式都具有同等的發言權。如與中美洲藝術發展相比較,或許台灣的經濟實力較強,不過卻少了幾分如中美洲藝術家的自主性與深層的創意。

東亞地區與中美洲一樣均曾受過西方列強殖民主義的影響,其藝術發展在二十世紀前半葉都經歷過西化與現代化的洗禮與掙扎。就東亞的西洋畫發展而言,在舊中國文化傳統背景中,中國以「中體西用」、日本以「和魂洋才」、韓國以「東道西器」等不同風貌的各自觀點,以對應表現出以寫實主義、印象主義及野獸派為主的作品風格。在實踐的過程中,這些國家也隱約呈現出其各自不同的主體訴求,中國的漢文化圈之強調,日本的脫亞論、韓國的脫日主張,而台灣因地緣的關係更是夾在中國與日本之間,顯現出另一種複雜的愛恨情節。

至於中美洲地區的藝術現代化發展卻與東亞地區大異其趣,他們所屬的拉丁美洲對我們所重視的印象主義,僅止於觀賞收藏並不以其為主流表現風格,他們直接赴歐洲吸取立體派及超現實主義的菁華。尤其是巴西的奧斯瓦德‧安德瑞(Oswald Do Andrade)提出「食人族」(Anthropophagy)的文化理論,激發了拉丁美洲的藝術家運用歐洲的前衛理念以為滋養,發掘本身的能源與主題,而逐漸建立起拉丁美洲的魔幻現實主義(Magic Realism),尋得明確的身分認同,已有別於原來啟迪他們的歐洲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

現代主義強調的是個人自我風格的展現,在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東亞地區人治社會中,現代化精神有其侷限。因而在「東亞近代油畫展」中,陳澄波、陳植棋及劉錦堂的強烈個人風格作品,也就顯得格外突出。至於中美洲的藝術家雖然最初的表現與歐美的藝術現象有某些關聯,但是他們在所生活的不同國度中,為了適應不同的文化、政治與社會制度,乃至於不同的地理與種族現況,而各自做出不一樣的回應。這次來自巴拿馬的三位傑出藝術家的作品,顯然均帶有幾分拉丁美洲風味的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色彩。


利卡德的雨林蘭花
利卡德‧馬丁尼茲(Ricaurte Martinez)一九五三年出生於巴拿馬市郊小鎮亞瓜杜斯,他自一九六○年代起開始作畫。自完成美術系學業後,他便開始在聖潔瑪麗亞國際學校等私立學校任教。他也曾在巴拿馬國立藝術學院及加奈薩藝術大學擔任教職。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六年並曾任巴拿馬國家文化協會主任,在任職於文化協會期間,他立下了在全國城市設立藝術學院的目標,以發展巴國的藝術教育與欣賞工作。

一九七○年代,利卡德先以水彩畫作為他藝術創作的重心,並以風景及有關社會議題的兩性肖像作品為主題,他的畫風明亮多彩,而充滿力量與穩定感的快速描繪,這也成為他日後不論是在水彩、壓克力及油畫方面創作的藝術標誌。

雖然利卡德開始是以純然的自然主義畫風為主,但之後逐漸發展出較具抽象觀念的物象描繪,將創作主體拆解成基本的形狀,這些基本形狀仍然保留著可辨識的外型,他創造出他自己的參照世界,他的藝術世界是由幾何線條和圖形構成,充滿了高度暗示性的多彩線條,以及色彩與造型的筆觸。在這樣的創作理念下,不論它使用何種媒材進行創作,均顯示出他多年累積的水彩畫經驗,即如何克服紙張細緻透明感的問題。

利卡德近年的作品,是以非常表現主義式的手法,表現巴拿馬熱帶雨林中的鳥類、昆蟲、花卉等主題。在此類作品中,他將自然界自其初始根源拉近到細微處,並重新定義「靜物」(still life)的概念(「靜物」一詞在西班牙譯文,意指「無生命的自然」(Naturaleza Muerta)),他所畫的鮮花水菓常令人感覺似乎仍位處原始生長的氛圍中,也給予他作品一種自然環境的新鮮、明亮感。

綜觀利卡德源自大自然的靜物藝術表現,具備多重風貌。此次來台灣將展出他以豐富的熱帶植物為題材之作品,他以變焦方式呈現自然界的花草植物,像他的〈蘭花與雨林〉系列作品,令人想到高爾基(Arshile Gorky)的〈索奇花園〉(the Garden in Sochi)系列。高爾基作品中的混血成分中仍保有古典傳統,它主要的圖畫演化,基本上也是由他持續的素描衍生而來,只不過是高爾基並不是在模仿大自然,而是藉自然來詮釋他自己的心靈狀態,諸如記憶中的經驗、懼怕以及兩性慾望,他在畫面上隨心所欲地更動他所見到的造型與關係。布魯東(Andre Breton)曾表示,高爾基是唯一一位能與大自然保持直接接觸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高爾基的〈索奇花園〉系列表現法,主要源自它結合立體派(cubism )與超現實主義,而利卡德的〈蘭花與雨林〉系列作品,則是明顯地融合了立體派與表現主義,來呈現熱帶雨林的獨特氛圍。


吳.奈托的豐腴女人
馬紐耶.吳.奈托(Manuel Chong Neto)是一位擁有華人血統的巴拿馬前輩藝術家,一九二七年生於巴拿馬市,父親是中國人,母親為巴拿馬人。他是一位天生的藝術家,自小即展現繪畫方面的才華,他被公認為是巴拿馬藝術史上既重要又多產的藝術家之一。

吳奈托十九歲時即在巴拿馬女子中學擔任藝術教師工作,之後持續藝術教育工作長達二十五年。一九五二年,他進入巴拿馬國立藝術學院完成了正式的藝術教育,並於一九五九年舉辦他的首次個展。自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間,他曾就讀於墨西哥自治大學藝術學院,以及堪稱當時中美洲最重要的藝術學府聖.查爾斯學院(Saint Charles Academy)。他回國後,任教於巴拿馬國立藝術學院及巴拿馬大學建築系,直到一九八六年退休。旅居墨西哥期間對他作品的發展影響至深,他在平面藝術方面表現傑出,二○○三年巴拿馬現代美術館舉辦版畫藝術展時,還特別為他闢出專屬空間展示其作品。

在墨西哥時,他也找到了他人生中的二個摯愛:他的妻子艾瑪(Alma),即他的創作靈感,以及所謂的「吳氏女人」(Chongnetian Woman),以妖豔性感卻又不失優雅的女性來表現他理想中的拉丁美洲性感。「豐滿女人」(Gorditas)系列,已變成了他作品中最知名的主題,在此系列中,吳奈托筆下的女人,時而老練世故,時而展現出女人的性感潛力。他創作了不少此類作品,將這些女體與其他人物相搭配,而獲致全然的平衡及構成的表現。

除了他的「豐滿女人」系列之外,他的靜物及都市風景系列創作也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此兩種題材的構成通常是以幾何造形為主,不過度將物像抽象化,而在細節處保留其原有的本質,如此使得他的作品帶有一種迷人的曖昧氣氛,強化了他畫作中敏感又吸引人的官能感。

綜觀吳奈托以豐腴性感女性為主的人體創作,是以充滿情感與靈性的拉丁美洲女人,來平衡纖細苗條的現代女性形象,許多人將吳奈托的作品與哥倫比亞藝術家波特羅(Fernando Botero)作聯想。波特羅作品中膨脹的人物造型,描繪得非常精細又極具智慧與諷刺之能事,所畫的都是一些歷史偶像人物,中產階級的典型代表,以及諸如總統、軍人與僧侶之類的拉丁美洲特權人物,他尤其喜歡對歐洲歷史人物加以重新定位。而吳奈托的豐腴女性則表現出拉丁裔女性的獨有之魔幻與混雜的特質,也只有在拉丁美洲這樣有機的生存環境中,才得以孕育出這些兼具母性、獸性與感性的生物傑作,她們自然散發出一種真正女人的氣質。至於吳奈托的中巴混血傳承,更是一如古巴的林飛龍(Wifredo Lam),他們均是拉丁美洲跨文化的代表人物,不僅豐富了海外華裔的藝術資源,也為非西方的跨文化演化留下可貴的典範。


那瓦羅的戀馬癖
艾德華.那瓦羅.蓋格修(Eduardo Navarro Quelquejeu)一九六○年生於巴拿馬市,一九七八年起開始創作,是一位自學的美術創作者。那瓦羅在十五歲時開始臨摩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古典派大師的解剖畫作,他早期作品靈感物象來源,主要是自內在結構即人體的內在構成(Internal Composition),來看人類的造形,以墮落天使或內省的男女身體意象來象徵人類的曖昧性。

由於家族養馬的淵源背景(他的家族即在所居住的鄉村飼養牝馬),那瓦羅從小就對馬的解剖感到興趣,從他少年時期的剪貼簿即可窺見他對馬充滿生命力的認真關注。雖然直到二○○二年他才正式開始向大眾展示他所創作的馬兒作品,如今此類作品已成為他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指標性主題。

他以馬為主題的畫作也代表其他藝術創作的一個演變,以不同藝術與文化影響而產生的完美交融為基礎,如前面所提起到的,他初次對十五及十六世紀與馬相關藝術的臨摩鑽研,為他二○○二年以馬為主題的創作展奠下基礎。雖然仍具高度的具象性描寫,但從其所具表現主義的力度呈現,足以顯示他對厄瓜多大師奧斯瓦多.圭亞薩敏(Master Osvaldo Guayasamin)的深切景仰。

另一方面來說,由於華人在巴拿馬生活已愈一百五十年,無論在社會或經濟方面都相當活躍,因此他也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創作靈感。正如波多黎哥裔的巴拿馬藝評家安傑.拉莫.巴格羅(Angeles Ramos Baquero)在他二○○二年展覽說帖中所稱:「那瓦羅的藝術創作,顯然從古老中國的裝飾藝術中獲得不少靈感啟發。」

如今,在世界各地(其中包括上海與東京)博物館及畫廊研究展示其馬兒創作近十年之後,他最近的作品又再向前邁進一步,用有力的筆刷及滴灑的顏料,在畫面上將形象與背景合而為一,不強調形象的準確性,而是強化馬兒奔跑時所展現的動感與精力,牠正象徵著大自然的力量與純淨,和當下流行的裝飾性消費產品成強烈對比。那瓦羅以馬兒為主題的畫作充滿生命力姿態,由於馬在東方象徵著辛勤工作與進取的精神,因而他的馬兒畫作在日本及上海等地頗受歡迎。

那瓦羅馬兒系列中有力的筆刷與滴灑顏料於畫面的表現手法,自然令人聯想到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此類現代主義藝術家的創作是綜合性的作品,它既非純粹抽象,也非超現實或表現主義的作品,而是它們的綜合。象徵(symbol)可能是抽象表現主義藝術中,最常被提到的造形手法,象徵的目的在於以一種非敘述性方式,代表超越事物本身之抽象意念。象徵的意義具有幾乎無限的延展性,而那瓦羅畫作中生氣勃勃的馬兒,不管其特定題材來自何處,或是因不同哲學背景理解所產生的差異,他畫作中馬兒所傳遞的形象,正隱含著普世皆共同欣賞其活力與堅毅的精神。


 


展出時間與地點:


【台北場】
日期:2009/04/10~2009/04/26
地點:台北縣政府「縣府藝廊」(臺北縣板橋市中山路一段161號)

日期:2009/05/26~2009/05/31
地點: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博物館「大觀藝廊」(臺北縣板橋市大觀路一段59號)


【高雄場】
日期:2009/05/09~2009/05/23
地點:台灣創價學會鹽埕藝文中心 (高雄市鹽埕區莒光街197號)


免費入場參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